酷暑盛夏,热浪滚滚。7月5日,中原油田供电服务中心电力运行管控中心李拐集控站的晨会气氛凝重。“这几天咱们濮阳温度达到40摄氏度左右,周末把大家都召集来就是加密特殊时期设备巡视,确保油田电网经受住‘大烤’。外巡一队跟我负责郭村变电站、濮二变电站等7个站点,二队和葛站长负责金堤变电站等6个站点,大家务必以绝不放过一丝隐患的责任心巡视到位!”年近50岁的女站长毕利英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面对即将到来的用电高峰和频繁检查,她事无巨细:“其实检查多了是好事,多一双眼睛帮咱揪隐患,安全就多一道保险!高温天设备容易‘发烧’,每个螺丝都不能放过;雨水多,防洪防小动物更要盯死。”
“40摄氏度高温不是开玩笑,防暑降温、劳逸结合、药箱储备,一样都不能马虎!”她反复叮嘱着,仿佛每一项疏漏都可能成为“溃堤之蚁穴”。
正是这张不厌其烦、时刻紧绷安全弦的“婆婆嘴”,铸就了李拐集控站30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坚实根基。
站在集控站的数字化监控屏幕前,毕利英的指尖划过13组跳动的参数曲线。从值守单一变电站,到统领10座变电站、3座风电站的集群化管控,她和团队实现了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能源体系的华丽转身。她参与编制的《变电运行管理手册》,每项操作标准都凝结着30年实战精华;她获得油田标准化成果奖的《变电运行规程》,字里行间是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把控。其独创的“现场即课堂 故障即教案”培训模式尤为亮眼:一次雷击导致开关柜故障,她连夜为新员工剖析处理流程,让青年人在实战中掌握应急要诀。正是这种智慧,培养出30余名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尖兵。
责任心持续激发着创新活力,毕利英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巡检路径优化方案,使设备隐患排查效率提升40%;在濮二变电站改造中首创“模块化分段验收”模式,132台设备标准化验收仅用72小时,刷新纪录;她设计的应急联动处置系统,将故障响应时间压缩至180秒,如同为电网装上了“智能急救包”。
在李拐集控站内,“安全生产10994天”“油田五星级变电站”“油田安全生产先进基层队”等牌匾熠熠生辉。当被问及秘诀,她望着主控室设备微笑:“和变电站‘过日子’,就得当婆婆嘴,就得时时想着怎么让‘家’更安全、更智能。”
(文/图 河南工人日报记者 胡艺 通讯员 曾丽)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